Jean Maljean(尚马龙)

姓 名:Jean Maljean(尚马龙)
英文名: Jean Maljean(ShangMaLong)
国 家:欧美

9548
粉丝
138
歌曲
56
专辑
56
评论

尚·马龙,Jean-Francios Maljean,1953年出生于比利时的Verviers,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浪漫小镇。父亲是当地一位名医,非常喜爱音乐,业余时间常会拉拉小提琴,母亲也是一位陶醉在各式各样唱片旋律中的音乐爱好者。在尚·马龙6岁的时候,父母为他这个独子买了第一架钢琴,也许是因为自小便有浓郁的热爱音乐的家庭氛围,一触琴键的尚·马龙便爱上了钢琴,在一堂堂生动有趣的钢琴课里,开始了与钢琴一生痴心不改的“恋爱”。
  第一堂钢琴课,是由父亲的一位女病人教授的,也许她在钢琴技艺上给予尚·马龙的指点只是非常初步的,但是她却灌输了尚·马龙这样一种观念:弹钢琴时最必不可少的一样事物,不是别的,而是激情。这段家庭的学琴经历持续到尚·马龙12岁,这个简单的观点,却影响了尚·马龙一生的创作和演奏。
  在Verviers的公立艺术院校Liège and Brussels学习基础古典音乐课程的青少年时代,尚·马龙时常与父母同行,去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西欧国家,观赏和领略各种音乐演出活动。在完成了大学学业之后,尚·马龙离开了比利时,奔赴美国,就学于柏克莱大学音乐学院(BERKLEE),那年他正是20岁。在那里,他学习了爵士钢琴和歌曲创作,并且广泛接受了各类美国音乐,比如Keith Jarrett、James Taylor和 Debussy等人的作品。
  毕业后,尚·马龙回到了比利时,和萨克斯风手Pierre Rapsat等人组成了一支Maljean-Willems乐队,开始在俱乐部、酒吧等地的演出活动。在乐队中,尚·马龙担任钢琴手、作曲者和歌手的三重角色,他们创作了不少流行歌曲,如“116e rue”、“Du Bord de Mer”等等,在比利时、法国以及加拿大的排行榜上取得了不错的名次。
  回忆起这段创作和演出生涯,今天的尚·马龙颇有感慨:“在bar/hotel那些场合的演奏很辛苦,有时候甚至要连续演奏4-6个小时,而且你会觉得自己的音乐只是陪衬,不被重视和尊重,在那里人们吃喝聊天,基本上不太理睬你。但是为了生活,一开始,我只能如此。”言语间的尚·马龙目光仿佛滞留在某个陌生国度的某个小酒馆的黯淡之夜,神情落寞而无奈,“甚至有一次我记得很清楚一个美国人走过来,给我钱要我不要演奏了……”
  艰难、冷遇、羞辱,往日的点滴没有在尚·马龙的脑海里消失,却也没有令他灰心丧气,或许他音乐间流淌的那种“优美干净、抚慰疗伤”之特质,最初就在他自己身上得到了真切的效用。在他每弹奏一个音符的时候,他就能感受到音乐带给他心灵的慰藉和释怀的从容,他也开始思考自己究竟应该如何来定位自己的音乐:“显然流行并不代表一切,流行也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东西,在一段时间以后,我决定放弃那种昙花一现的的流行节拍,回到我最爱的,也是最忠实于自己的钢琴上,我相信我的琴键才是我传达心灵之音最恰当的途径。”就这样,挥别了浮华的躁动之音,回到内心,回到钢琴的尚·马龙真正找到了自己音乐的未来,踌躇满志地坚持着自己的音乐理想,用琴键书写故乡的曼妙风光,心间的微妙感动,以及生活的质朴美好……
  1996年,尚·马龙的首张个人专辑《Vue sur Mer》(真爱日记)正式出版。黄昏时分的湖边,落日的余辉宁静而悠长地洒在清冽的湖面,沐浴着忧郁橙黄色调的群山内敛沉谧,脉脉温情——这就是《Vue sur Mer》油画般细腻优美的封面,切合着13首新世纪、爵士以及流行印象的钢琴曲,清新婉约,醇滑精美,让人顿时惊艳,这味远离单调沉闷的“静心耳服液”在比利时立即掀起了抢购的热潮。
  鼓舞人心的销售佳绩让尚·马龙更具自信,他很快又推出了自己的第二张专辑《Légendes》(真爱传奇)。这是一张在Liège完美先进又深具艺术氛围的录音工作室录制的唱片,尚·马龙带着对自己童年时代的清澈回忆和对东比利时美景的深深眷恋弹奏了每一支乐曲。
  时光进入1999年,在尚·马龙的新世纪音乐和他偶尔即兴写就的歌曲,吸引了越来越多比利时、法国、加拿大等法语区的歌迷,并渐渐向全世界音乐爱好者耳中弥漫之际,他的创作频率也明显加快。在这最近的五年时间中,他一口气问世了包括《VOYAGES》、《MUSIC AND NATURE》、《PIANO & SEA》、《RUISSEAUX DES FAGNES》等在内的六张专辑,另外还有数张作品在紧锣密鼓的demo制作过程中。

Jean Maljean(尚马龙)的留言板

Jean Maljean(尚马龙)的热门专辑

猜您可能喜欢的歌手